回顾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历程,利益差和产业升级主导了船舶制造业的转移路径。高附加值船舶迁移历程基本符合整个造船业转移路径。
针对目前主要造船强国韩国、日本及新加坡,报告对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各国造船工业(包括海工装备)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配套、成本等基础做了分析,成本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但人才、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企业战略准确定位等仍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
日、韩等国对造船工业的高度定位以及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有效政策措施(包括财税等)对造船工业的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不乏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之处。
中国造船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开放前以仿制为基础,基本形成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维修的船舶工业体系;开放后造船工业提升到较高产业定位,实现造船中心向国内转移、规模领先的目标。但随之而来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船配自给率过低的局面,推动结构升级存在必要性、紧迫性,回顾日、韩在相关阶段出台的措施,国内出台强力政策的概率越发加大(船舶工业高度产业相关度亦为其成为投资的重点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层面上,尽管和先进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但经过多年发展仍存在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此外,规则(如节能环保)的变化既给国内企业带来不少新要求,也给它们带来新机会。分析欧美等把控设计、高端船配等国家产业,短期不存在转移的基础。
危机带动传统船舶市场需求急剧下滑,但原油价格高企带动油气勘探、开采投资增加带动海工装备订单在很大程度对冲订单额度下滑,需求高端化趋势凸显。
对国内企业而言,投资机会也是可期,传统船型(环保节能)仍是中国造船企业的亮点;国内船配自给率较低提供了船舶(海工)配套行业孕育成长机遇;扩大研发补贴、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抑制中、低产能盲目扩张仍是触发国内船企崛起的关注点;中、深海油气开发的节奏加快的因素不断得到催化。
风险:经营性困难短期仍存在;韩、日加大造船技术、效率的努力对国内船企压制风险;海工装备产能过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