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安徽省国防科工办船舶工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郭正习时,他正忙着准备第二天就要召开的全省船舶行业座谈会,传达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精神。他告诉记者,“工信部此次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造船强国建设,迎接船舶工业3.0时代到来的重要任务,为安徽省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指南。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和要求,在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引导船舶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夯实管理基础,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全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市场倒逼 加快调整结构
2014年年初以来,安徽省船舶工业出口产值和新承接出口船订单明显增长,尽管今年一季度的三大造船指标总体仍呈下降态势,但下降幅度已开始缩小。
“艰难复杂的外部市场形势,倒逼着我们必须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安徽省船舶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为改变“低、小、散”的历史现状,安徽省近年来对船舶工业的布局和结构进行了优化。目前,全省具备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资质的企业,已从1个市3家企业发展到5个市40多家企业,基本形成了芜湖、安庆、马鞍山、池州等6个万吨级沿江造船产业集聚区,宣城、蚌埠、阜阳、亳州、淮南、六安6个千吨级造船产业集群以及合肥、安庆两大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为重点发展区域的产业格局。在产品结构方面,安徽省通过不断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船舶制造及配套领域取得多项突破。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8.2万载重吨散货船,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建造的最大吨位船舶。目前,全省造船业主要产品已从以内河散货船为主,扩展到万吨级多用途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多种船型。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和船用钢材、电缆、锚链等配套产品,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能力。
压缩产能 扶优扶强 引导企业发展
安徽省船舶办负责人指出,近十年,安徽船舶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诸如产品档次较低、结构趋同、岸线资源利用无序、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等问题仍然长期存在。因此,转型升级必须抓住重点,紧跟步伐。
面对全球船舶产业技术革新节奏加快的形势,安徽省积极引导企业推动技术进步。省有关部门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大功率平台电站系统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同时,使用专项资金对23个船舶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了支持。针对安徽省船舶行业缺乏计量检测和质量评价专业机构的现状,依托军工计量技术优势,成立了长江检测技术中心,为船舶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近来,根据工信部有关会议的精神,安徽省国防科工办及船舶办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基层调研,明确了全省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其中包括:第一、利用优势企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推进企业重组和调整,整合现有产能;鼓励中小企业转型转产,调整业务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第二、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第三、加强国际海事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发挥行业中介组织和长江检测技术中心在行业自律、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检验检测、宣传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
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与其他省市相比,安徽省的特点是小型船舶企业居多。郭正习介绍说,近几年来,面对全行业普遍遭遇的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等问题,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决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干预,引导、鼓励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经营优势,主动适应市场竞争。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企业发展。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下,安徽省部分小型船企近年来仍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是淮河流域目前规模最大的造船企业。该公司去年建成交付的37米潜水工作船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该类产品的空白,实现了安徽省海洋工程产品的新突破。
芜湖市安润船舶有限公司大力引进中高级技术人才,通过涂层新标准(PSPC)认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去年先后交付2艘16500吨散货船、1艘4300吨油船、2艘94.6米甲板驳船等出口船舶,实现了产品结构全面升级。
安徽中远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主动顺应绿色造船趋势,其承担的船舶“混合动力油改气项目”已完成20艘船舶的改装工程,深受市场青睐。安徽和州鸿运船业有限公司大力开拓东南亚油驳市场,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订单外扩至附近船厂生产,实现了双赢。安徽中润重工(造船)有限公司近来也承接了欧洲船东7600载重吨散货船订单,走向了国际市场。
郭正习表示,面对全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转型、三大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安徽省船舶工业依然任重道远。他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发挥“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不断加强和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引导全省船舶企业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全面建成世界造船强国的进程中奋力前行。